做法与步骤

  1. 1

    蛤蚧的功效与作用
      1.蛤蚧味咸,性平。归肺、肾经。益肾补肺,定喘止嗽。主治肺肾两虚,气喘咳嗽,虚劳咳嗽,咯血,肾虚阳痰,遗精,消渴,小便频数。蛤蚧为中医临床比较常用的名贵药材,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《雷公炮炙论》。唐代的 《日华子本草》以及南宋初期的《开宝本草》等也均有其药用记载。李时珍所著的《本草纲目》中收载更为详细:补肺气,益精血,定喘止嗽,疗肺痈消渴,助阳道。补肺气,定喘止渴功同人参。益阴血,助精扶赢,功同羊肉。
      2.蛤蚧的主要化学成分:含肌肤、胆碱、肉素毒碱、鸟嚓吟、蛋白质、胆固醇,甘氨酸、脯氨酸、谷氨酸等14种氨基酸,钙、磷、锌等18种元素,5种磷脂成分和花生酸、花生四烯酸等9种脂肪酸。
      3.药理研究认为蛤蚧既有雄激素样作用,又有雌激素样作用,其作用较蛇床子、淫羊蕾、海马为弱。蛤蚧有免疫增强作用,能加强白细胞的移动力,增强肺、支气管和腹腔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。对受低温、高温、缺氧等应激刺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。另外有平喘、降血糖、抗炎及延缓衰老作用。
    4.蛤蚧临床应用于治疗阳痪、尿频、子宫发育不全、慢性支气管炎、肺气肿、支气管哮喘及心源性哮喘、咳嗽、气喘、呼吸困难、肺结核、消渴、闭经等症。

  2. 2

    蛤蚧药材识别
      腹部张开撑于竹片上,呈扁片状,全长20~30cm,头颈部及躯干长9~ 18cm,头颈部约占 1/3,腹背横宽6~11cm,尾长6~12cm。头略呈扁钝三角形,眼眶凹陷成窟窿状,无眼睑。口内有锯齿状细齿,密生于腭的边缘,无大牙。周身密被有光泽的细鳞片,有红褐色斑点。背部表面呈灰黑色或银灰色,有12 ~14纵列突起的圆形大鳞片镶嵌在多角形小鳞片中。腹面呈浅灰色,散有粉红色斑点。脊椎骨和肋骨均呈山脊状突起。4足均具5趾,趾间具蹼,足趾底面有褶皱状突起的吸盘,爪短,呈钩状,除第1趾外,均具爪。尾渐细,微现骨节,颜色同背部,有7个明显的银灰色环节,质坚韧。腥气重,味微咸。

  3. 3

    蛤蚧的吃法
    1. 蛤蚧瘦肉汤
      【功效】止咳平喘,益肾。
      【材料】蛤蚧干品2个,瘦肉100克,川贝10克,姜片适量
      【调料】盐适量
      【做法】
      1.蛤蚧干品洗净,温水浸约5小时;瘦肉入沸水汆烫后捞出切块;川贝温水浸约30分钟。
      2.蛤蚧放入沸水锅中煲约20分钟,入瘦肉块、川贝、姜片煲1小时,放盐调味即可。
    2. 蛤蚧人参酒
      【功效】补肺肾两虚。
      【材料】蛤蚧1对,人参100克,白酒500毫升
      【做法】将蛤蚧切块,与人参、白酒一起密封,30天后饮用。
    3. 蛤蚧炖鸡
      【功效】滋阴益肾。
      【材料】蛤蚧鲜品2条,鸡1只(500克)
      【调料】根据口味添加
      【做法】蛤蚧去皮和内脏,与鸡一起炖熟即可。
      【食法】佐餐食用。